关于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讨论研究
一、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一般认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为了达到培养目标而运用的一系列培养过程的方式和样式,其中共包括课程模式、专业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构成要素。从大的范围来讲,人才培养模式属于教育范畴;从其内容来讲,人才培养模式属于教育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操作体系。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给人才培养模式定义为,从整体和本质把握人才培养过程的组织形式、构成要素以及运作方式的操作系统和认识形式,同时也是教育系统化的实践形式,是将教育理论转化为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更是一种将教育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人才培养样式。
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1、能力本位
高职培养人才应具备应变能力、生存能力、创新创业的能力以及技术应用的能力。
2、市场导向性
市场导向性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最终体现。
3、学研产训结合
高职教育学研产训结合特征指的是利用学校、社会和企业以及一些科研机构的资源,得到社会部门的广泛参与。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将课堂传授知识的传统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的现场环境结合起来,使学生尽可能多的获取社会知识。
4、学练并重
高职教育整合能力观,通过系统的分析岗位和职业来确定学生的能力、知识和素质结构,并以此来对课程进行开发和设计,安排教学实践。
三、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构建基础
高职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诸如人文素质和创新素质。人文素质指的是具体的人文科学知识在学生个体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格、气质和修养等方面的内化,主要内容就是道德品质和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教育不仅是促进身心健康成长和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同时还是维持高职教育正常运行的有效保证。在进行这一教育时,主要是通过学生的情感、认识、行为和意志来完成的。政治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学生忠于人民,努力提高其思想认识水平,通过学生的信念和思想来完成。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知识经济的核心。一个创新的体制包括技术、科学、产品和产业的多重创新。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科学创新,都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和意识的人来实现。因此,在高职教育中,应深化课程改革,高度重视创新教育工作,将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作为首要任务,并以此来迎接市场对于人才的挑战。所以说,高职教育的目标不仅是要学生掌握课本知识,还要学会做事做人和与人合作。这也是素质教育对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保障。
2、构建核心
整合与重组是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一环。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应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和观点来分析现有的高职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初衷对原有课程进行审视,对于该整合重组的地方要不遗余力的整合重组。过去的高职课程体系一味的强调“专业对口”,教师往往过于重视学生的“做事”教育,在追求课程完整性的过程中忽视了对于课程的重组和整合工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的只是堆砌起来的专业知识,当把这些运用到实践中试图解决具体困难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3、构建关键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关键还是产学结合。在教学中积极开展产学结合同时抓好实践工程是高职教育的一大特色,也是培养学生转化知识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值得一提的是通过产业实践,使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利用知识来进行创新性实践。
调查显示,如果学生只是一味地学习,不参加产业实践环节,那么在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方面就显得力不从心。这是因为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都是在产业实习中培养和锻炼出来的。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最佳的途径就是产学结合和实践参与。可以说,产学结合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关键。
4、构建保障
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重点保障就是教师队伍。提升教师整体素质是培养学生具备创新精神的根本。假如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那么奢谈人才培养模式无异于空中楼阁。对于教师素质的提升应从以下两点做起,一方面是建立起来产责权利结合在一起的竞争机制;另一方面就是建立起来相对规范的师资培养渠道。
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起步的实践较晚,因此在师资培养方面还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规范的培养渠道,导致很多的高职院校急功近利,使得很多的应届毕业生在不经过培训或者是只经过了短暂的培训之后就急忙上岗,在教学质量上难以保证。
结语:新时期对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不应多过去的做法予以全盘否定,而是应该在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更新原有的教育观念,重新审视过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教学课程体系,有所吸收有所摒弃,有创新意识的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使其全力迎接新的经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