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现状的思考
1澳大利亚TAFE模式[1]。TAFE(全称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即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是澳大利亚全国通用的职业技术教育形式,它由澳大利亚政府开设的TAFE学院负责实施教育与培训。其特点有建立全国统一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将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整合在一个系统下,将职业资格证书与文凭(全日制教育)结合起来,与学历教育相呼应;供需关系主要由政府会同行业依据市场需求确定;培训机构主要是国家为企业提供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官方公共服务机构,即TAFE系统(技术与继续教育),也称TAFE学院;培训内容主要是政府按照经济界与企业的要求,制定的国家资格框架、认证框架和培训包。
2德国“双元制”模式[2]。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是著名的“双元制”。 所谓“双元制”是指学校和企业合作办学,学生在学校进行必要的专业理论和基础文化知识授课,企业则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从而把学校的理论培养与企业的实践培训结合起来,学校和企业都是教学实施主体,是职业教育的“双元”。在这种职业教育模式下,招生工作由企业负责,学校基本上不组织招生工作,学生向有招生资格的企业报考,录取后与企业签定培训合同,进入职业学校学习,此时,学生既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同时又是企业的学徒。这种“企业本位的现代学徒制度”既需要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深度干预,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的积极参与,也需要学校的积极配合,企业培训起着主导的作用,职业学校只起着配合和服务的作用。
3英国“三明治”模式[3]。英国许多学校实行的是“工读交替制”的合作教育,即人们常说的三明治课程Sandwich Courses),是一种“理论~实践~理论”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特点是通过在校授课和到企业实习相互轮替的教学方式实现以职业素质、综合应用能力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这种培养模式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分为三个阶段,学生中学毕业后,先在企业工作实践一年,接着在学校里学习完二年或三年的课程,然后再到企业工作实践一年,即所谓的“1+2+1” 和“1+3+1”教育计划;第二种形式是第一、二、四学年在学校学习三年理论,第三学年到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实践,即所谓的“2+1+1”教育计划。但是不论用哪种方式完成“三明治”课程,学生都需要在最后一年回到学校完成学业。
4日本“产学结合”的教育模式[4]。日本的职教体系相当完整。整个职业教育由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企业教育等构成,而且三者联系紧密。日本的“产学合作”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高中与产业界的合作,另一种是大学与产业界的合作。在高中里,主要解决企业界准备从事技工的初中毕业生的就学问题。日本大学同产业界合作很普遍,“产业界向大学投资” 、“校企人员交流”等均是主要形式,这种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模式短时间内迅速改善了企业员工的素质。对于企业吸收和消化国外先进技术以及自我技术创新和提高劳动生产率,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也实现了教育成果向生产力的直接转化。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作为高等教育的层次,而不是组成部分,这与发达国家不同。作为高等教育中最低的层次,(高职属于二类专科),不论从国家的投入,还是招生政策的倾斜,都明显不足。但随着大学的扩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本科层次人才过剩技能型人才不足与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增大矛盾凸现。为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国家开始大力建设高等职业教育。2002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从政策上和财政上都给予职业院校的大力支持,使一批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得到长足的发展。“十一五”期间,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通过重点建设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带动全国高职院校深化改革,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通过几年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经逐步从高等教育的低层次向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转变,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投入不够
从教育资源投入、政府的重视程度上看,高职教育还远没有占据半壁江山的地位。高职教育投入保证机制不健全,国家对高职院校的投入低于普通高等教育,而高职教育的办学成本则高于普通高等教育。在经费投入、人才录用、干部聘任、职称晋级等方面,社会对高职教育和高职毕业生的歧视比较普遍。高职毕业生不论如何努力,都改变不了第一学历为“大专”的困扰。
2.高职教育目标定位不准确
目前的教育规章把高职教育目标定位为:大专层次、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高等教育。高职教育只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层次而不是一种类型。这种认识与政策规定,对当前高职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但由于这种认识与政策指导是宏观的,因此在高职院校目标定位的微观研制过程中,便出现了人才目标定位不准、技能高低如何区别等问题。
3.高职教育师资队伍不足
高职教育按其本性要求健康发展,除必须重视解决上述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等问题外,教师队伍是否合乎要求极为关键。就目前现状看,无论是政府职能部门主办的,或是行业、企业主管的,无论是中专升格的或是成人高校转制的,无论是“新机制”或是民办的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与当今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以及高职教育的本性要求,有较大的距离。
四、关于我国高职教育的思考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穷国办教育、大国办教育”的现状。一方面是高技能人才的奇缺和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渴望,另一方面是国家的重视程度不够和学生技能不高的现状。由于国情的不同,要改变这一现状,不能照搬任何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模式。高职学生的培养即不能象澳大利亚TAFE模式,只培养学生的技能而忽略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也不能象德国“双元制”教育,走企业的人学校培养的道路,中国国情特点决定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人才的供给是大于需求的。因此如何结合自己国家的教育现状完善高职教育体系是当务之急。
1.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以人为本的高等职业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重要指导思想。国内高职院校根据中央精神,积极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由此,我国高职院校在全方位强化素质教育,一方面,为了勾勒新世纪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蓝图,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从业人员的知识、能力、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2.学习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特点,融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
通过上文的论述,国外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的共同特点之一,有完整的学科体系和清晰的办学理念。学习国外的先进职业教育不能照搬、照抄,必须依照我国现有的国情将国外先进理念与我国的职业教育融合,行成自己的特色。首先要改革创新教育理念。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高职学院往往都是中专升格二来,没有什么明确的高职教育理念,这制约了学校的发展。随着与发达国家的交流,我们应该确立以“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高技能,高素质”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只有明确的教育理念才能有办学的方向,只有明确的教育理念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其次,建立完善的课程设置。国外的高等职业教育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比较完善。不论是澳大利亚的TAFE的学院,还是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或是英国的“”三明治”教育,它们都有自己完善的课程设置,符合它们教育理念和社会需要的课程架构。而我国的高职教育大都是本科教育的“缩小版”,没有符合自身需要的学科体系,就难以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这里我们可以借鉴澳大利亚的课程模块,同时融合德国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建立属于自己的课程体系。澳大利亚的课程模块,可以方便的实现培养学生的技能,而德国的教学可弥补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结合还不够紧密的缺点。最后,应大力发展“双师”的教师队伍。在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他们对职业学校的教师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不但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且还要具有娴熟的实践操作技能。澳大利亚TAFE模式对教师有严格要求,专职教师每周安排一天,每月安排几天,每年安排一段时间离开学校到行业或企业内专业岗位实践,以保持与产业界的紧密联系。而中国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扩张,专业教师已严重匮乏,而且由于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事使用制度,致使我们很难象发达国家那样去选择和培养专业课教师。因此,我们必须发展“双师”的教学队伍,学校中有一批精与理论和动手能力比较强的教师,还有一批来自行业的技能专家作为兼职教师,使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共同得到提高。
3.大力发展“校企合作”
世界的先进职业教育,都有企业直接或间接的参与。企业的参与不仅明确了学生的培养目标,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就业,更是增加了学校的办学经费。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加强与行业的联系。在德国,企业向学校投入经费,接纳毕业生,澳大利亚和美国,企业向学院提供需要人才的要求并接纳毕业生。而中国目前脱离企业办学的情况比较严重,而行业、企业参与和举办高职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主要是因为学校主动与企业联系的欲望比较低,不少企业尤其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缺乏长远观念,过分重视眼前利益,片面追求用人的低成本,加之就业准入制度执行不力,影响了企业的主动性。发展“校企合作”将使高职学院与企业的联系更为紧密,企业对教学的参与将摆脱培养的学生不符合企业要求的窘境,而且学生能够订单式的培养,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同时,企业还可为在校的学生提供实习场地,使学生能够更快的融入企业,为企业产生效益;而企业通过与学校的合作,可以获得不用企业培训即可上岗的员工,降低企业的用人成本,同时,也为日后员工继续培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结束语
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近几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论从资金的投入还是政策的倾斜,都体现了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但总体看来,依然存在资金投入还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不够完善,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不够紧密,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但我深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增长,高等职业教育将会与普通高等教育一同撑起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