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维系
一、 多元文化的原因
首先,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制度是内因。自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被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市场经济体制所代替。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不单壮大了公有制经济,而且发展了非公有制经济,从而调动了民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基于此,社会经济利益逐渐多样化,也出现了不同的经济利益主体。不同的经济利益主体之间具有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可以说,经济活动的变革从根本上造成了社会经济利益主体的分化与组合,进而造成了伴随着经济活动展开的过程中的价值观分化与变化。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其分化必然导致社会意识的多元化,进而导致文化的多元化。因之,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多元文化产生的内因。
其次,多种外来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是外因。改革开放不但带来了国家经济的繁荣,而且也促进了国际政治、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与发展。政治经济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也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伴随着改革开放,各种社会思潮大量涌入内地,导致国内思想与文化的复杂与多样,也进而从宏观上影响了民众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以及社会生活方式。与此同时,社会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等等各种样态的文化思潮之间相互碰撞、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不仅带来了社会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也在更为精细化、更为微观化的社会空间里改变着民众的单一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所以,外来文化从宏观和微观上都导致社会文化的多元化。
再次,网络的迅速发展与普及是多元文化形成的重要条件。计算机的发明与运用、互联网的出现使人类逐步迈入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网络的迅速发展与普及,为社会信息的传播提供了重要渠道,同时也改变了民众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互动方式。网络的产生与运用,使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界限变得更模糊,不同文化之间、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种族之间、不同阶层之间的民众,因为网络而发生着间接或者直接的社会互动,这种互动增进了社会的互相了解与整合,从而使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不同风俗习惯、不同宗教信仰、不同价值观念、不同生活方式的社会文化得以交流与融合,使得多种文化并存发展,进而形成多元文化的新格局。
二、多元文化对价值观教育的影响
其一,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丰富了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新的发展空间,也增强了大学生的智力和社会理解的能力。多元文化社会里,存在多元的文化视角,是名副其实的信息资源库,是价值观教育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知识宝库,同时也为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取向,有助于增强他们的价值选择能力,使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中,锻炼自己的智力,增强理解社会的能力。
其二,多元文化激荡、多元思潮各领风骚,不仅拓宽了价值观教育的思路,也拓展了价值观教育的思维方式。多元文化的存在为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价值取向,赋予价值观教育更多的教育思路,有利于学校价值观教育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以多元的视角来进行工作,从而使价值观教育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和更加明确的针对性,也使价值观教育更具有活力和稳定性。
其三,多元文化在拓展价值观教育思维方式的同时,也容易形成多元价值评判体系,导致大学生无所适从。多元文化社会中,价值上的“一元”为“多元”的评判标准所取代,也为不同价值体系的对立提供了条件。表现在价值评判体系上,则是原有的传统价值评判不断受到新生的价值评判的挑战。学校价值观教育越来越不可能依靠实施简单的价值评判,便能够达到所谓的“共识”。结果是,价值观教育中的原有的“一元”评判价值逐步被更新,也使得原有的控制功能不断被削弱。
其四,多元文化为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容易造成价值观教育中“价值相对主义”的形成,进而导致价值认同的危机。置身其中,价值选择和价值比较的机会大大增多,同时容易失去明显的文化权威和价值评判标准。所以,当纷繁复杂的各种言论、行为向学生们走进的时候,当多元文化为价值观教育中形成恒定标准造成难度的时候,就容易导致大学生在价值观评价和价值观选择上的矛盾。多元文化的冲突易导致价值冲突,冲突的多元价值观带给价值主体的自主选择,又极容易使人们由于良莠难辨而出现困惑和迷茫,以致产生信仰危机。
三、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维系
第一,发挥高校思想教育主阵地作用,宣传主流文化,合理引导非主流文化,以维系正确的价值取向。高校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自觉地去建构自身所在专业的宏观、微观的校园文化 。对教育而言,教育工作者要坚持传播精英文化,也要鼓励学生在课下阅读精英文化产品,以提高其文化品位。但是对大众文化也不应一概拒斥,要看到它存在的合理性,分析其意义和价值,重视它在促进校园文化勃兴、增强学生自主精神等方面的作用,并培养学生对大众文化的分析鉴别能力。对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也应持同样的态度。
第二,加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知识传播,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做到在理想的鼓舞下追求现实,在现实的激励中坚持理想,以维系理想与现实的辩证统一。要通过深入开展基本国情和科学发展教育,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及要求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客观必然性。在了解新时期新阶段国家发展的巨大成就,又了解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真切感受到共产党好、改革开放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从而自觉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并积极热情地为之奋斗。[5]
第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知识传播,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维系大学生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辩证统一。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行为直接关系着社会的发展,预示着国家的前途。因此,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正确的价值追求是当前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就需要我们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思想道德修养教育的核心内容,并以此来建构教学体系,丰富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以增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