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表达的均衡美研究
引言:美学思想研究历史悠久,“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美学思想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1)(P. 4)而美学理论研究“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1)(P. 4)美学理论开拓人之一德国美学家迈耶尔早在1748—1750将美学研究的重点放在“诗歌、文学中的修辞学问题” 上。(1)(P. 4)而语言学中的审美形态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符号“要素(包括细节、组成部分、材料、概念)和要素之间互相联系的方式即形式这两个方面,以及这两个方面的内在关系和相互影响”。(1)(P. 37) 属于不同语系的英汉语采用不同的符码表达思想,但在特定语境下,都追求表达形式与内容的均衡,对称。均衡的同义词、近义词是平衡、均等、对等。语言表达的均衡美,指语言表达方式对称,即意义的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字数、单词数量的相同或大体相等。“《汉书· 律历志上》:‘准正,则平衡而均权矣。’引申为一个整体的各部分,在质量或程度上均等或大致均等。‘均衡’,指矛盾的暂时的相对统一。”(2)(P. 42)该“均衡”定义的核心就在于“质量”和“程度”两方面,即在“质”和“量”上保持一致或大体一致。英语则在语言表达形式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追求语言表达的均衡美。汉语根据古典诗歌创作规则,为了追求均衡美而“不依赖于定词性、定物位、定动向的语言指示性要素而自由联合,联词成句,联句成篇”;(3)(P. 88)英语的均衡美主要采取排比、反对、首语反复、散珠格、反复、回文、层递、省略、连词叠用、句段、拈连等修辞手段;汉语则采用正对、反对、串对、比喻格、旁代、对代、拈连、映衬、反复、省略等修辞手段。
一、英汉语表达的正对均衡美
英汉语都有“正对”表达方式。汉语中的“正对”,亦称“对偶、排偶、排比、排语”。“正对”的特征是字数相等或几乎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并列在一起,以表现相反或相关的意思。”(4(P.266)“对偶,是用语法结构基本相同或者近似、音节数目完全相等的一对句子,来表达一个相对或者相对称的意思。”(5(P.197)汉语的“正对”通常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词组、单句、复句中的词性对等,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句子成分对等,如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等;物质性质对等,如非/生命体对非/生命体、实体对实体、意象对意象等。汉语的“正对”还可分为“严式”和“宽式”两种。“严式正对”(工对)还“要求平仄协调”,(5(P.196)“宽式正对”(宽对)则“不强求平仄协调,字面上也允许有重复”。(5(P.196)汉语的“正对”例子: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汉字是方块字,一字一格,一字一音,所以汉民族偏爱“正对”这种修辞手段,汉语中许多成语、古诗、古训、谚语、对联等就是以“正对”形式出现的。因为“正对”修辞格的广泛使用,汉语的比喻格、旁代、对代、拈连、映衬、反复等修辞手段或多或少带有“正对”修辞格的内容和形式,只不过这些修辞格内涵的侧重点不同。
英语的“正对”(排比)修辞格同样使用广泛。“它的格式是用平列的句子或词组,把两个或更多的事物进行比较,借以突出它们的共同点或不同点。”(6(P.134)英语文章、小说的“正对”修辞格没那么严格,只要各个语言成分“结构相似,并不一定要求像英诗那样使用对称的音步,而用词的重复则是常见的。”(6(P.135)相比而言,作为拼音文字的英语,其“正对”修辞格没有汉语的那么讲究、工整、严谨,只要同一单词、短语重复使用,只要句子开头的词语相同,就可被认定为是“正对”。如: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and for the people 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earth.—A. Lincoln(7(P.52)英语的首语反复、散珠格、反复、回文、层递、省略、连词叠用、拈连等修辞格均带有“正对”修辞格的特征。
英汉语“正对”修辞格通常是“情绪激昂、感情强烈时,一气呵成地表达意义相关的多个内容的产物。” 8(P.195)“正对”修辞格的恰当运用,可以改善句式错综复杂的局面,使语句、语义表达较为整齐划一,排列有序,层递或层降结构分明;能获得集中说理、尽情描摹、充分抒情的效果;能使得论述透彻有力,细腻深刻;同时增强语句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正对”保持语言均衡,而“均衡,是美学的基本原则之一。 均衡,是语言艺术原则之一。选择各种同义表达手段时,必须服从于语言均衡美这一原则。而失去均衡的语言,是不好的语言。”(5(P.195)英汉语中不少的名言受到“热捧”的原因,除它们的内涵深邃、富有哲理外,主要是语言的对称美、平衡美,让人喜闻乐见,经世不衰。
二、英汉语反对均衡美
英汉语的“反对”(对照、对偶、对仗、俪辞)修辞格的语用与语义结构与“正对”修辞格相仿,不同的是,“反对”修辞格将“两个对立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对立的方面放在一起,加以比较”(5(P.203)描述。汉语的“反对”修辞格,“上下两句内容相反或相对。两句各写一事物,形成强烈的对照,以深刻鲜明地表现主题。两句间的结构关系通常是转折的。”(5(P.266)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反对”与“正对”修辞格的结构相似而意义相反这一表达形式,并反映出主客观世界的矛盾性与多面性,人们便喜用这种修辞手段。汉语“反对”修辞格形式可进一步细分为:“自对、互对、倒对、扇对、借对、磋对”。(8(P.79)另外还包括了顶真、回环等修辞格方式。
英汉语的“反对”修辞格在语用语义结构方面类似,如英语中的“正对”修辞格一样,英语“反对”修辞格不像汉语那样排列非常整齐匀称,只要安排妥帖,也可以基本做到字数、音节工整匀称;内容互相补充、映衬;语言洗练,节奏明快;看则醒目,读则顺口,听则悦耳,“便于记忆,便于传诵,并能鲜明地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反映事物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9(P.329)
英汉语“反对”修辞格是“正对”修辞格的“孪生姊妹”,是一个事物的“两面”。反对修辞格的运用,能使内容表达简洁,语言精练集中,能有力地凸显事物间的矛盾与有机联系,反映事物的本质,并结合其他句式,能使语言参差不齐、错落有致,加强语言的表现力。所以,在英汉作品中,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甚至在叙述文、描述文、议论文及文章标题、广告、标语等得以广泛使用。在运用“反对”修辞格时,词语或句子并列摆放,词性或句式相同或相近,语句上“互文见义”,这样就形成了语言均衡。这种均衡让人感到语言表达四平八稳、匀称美观;让人欣赏到语言意义相对或相反,但结构和谐对应,辉映成趣。
三、英汉语串对美
除“正对”、“反对”外,在汉语中有“串对”, 又名“流水对”。“也有上下两联是顺承的,这通常叫‘串对’。上联是条件,下联是结果。(5(P.199)”庄涛对“串对”作了较为详细地阐释:“上下联之间存在着因果、条件、承接等关系,语意连贯,相串成对,有如行云流水,读起来十分顺口。”(10(P.480)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就其内容而言,“串对”修辞格是上下两句内容相关、相连,两句各自描述一个事物,上启下承,互为依托、缺一不可,上下两句共同表述一个完整的意思;就结构关系而言,“串对”或顺承、或说明、或递进、或映衬、或选择。值得关注的是,“串对”与“正对”、“反对”中的语法结构和语用结构相似或几乎相似。由于语言表达不能总是停滞在“重复”的层面上,必须向前延伸、扩展,因此在汉语中,“串对”现象俯拾即是。汉语除“串对”外,还有当句对、互文对、倒装对、合掌对、借对等表达形式。
英语修辞学中没有“串对”修辞格这一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英语就弱化了上下句的因果、条件、顺承、转承、说明、递进、映衬、选择等表达形式。英语用“反对”、“对照”、“联珠”等手段来替代或弥补汉语的“串对”修辞功能。
英汉语的“串对”的均衡美,主要体现在上下文的照应勾连,协调匀称之美,即字数(单词数)相等或大体相等。“串对”不仅使语句前后关照,上下呼应,语义得以回环、发展、加强,还使语句内在线索伏而不露,明断暗续,脉络贯通,层层推进,结构完整。
结语:语言表达均衡美属积极的修辞手法。人们追求语言均衡美历史悠久。中国最早的《诗经》和英国最早的诗作《贝尔武夫》均采用了大量的均衡美创作手法。而这种手法历经千年而方兴未艾的根本原因在于:从审美声韵上看,语言均衡美会产生音乐美,抑扬顿挫,节奏明快,使听者悦耳,使读者易于记忆和传诵;从审美心理上看,语言均衡美揭示事物的辩证关系,相辅相成,相反相成,起承转合,相得益彰;从审美结构上看,语言均衡美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均衡对称之美感,整齐划一,层次清晰;从审美内容上看,语言均衡美使语言凝练概括,诙谐风趣。在文章、散文、小说等作品中,“正对”、“反对”、“串对”整齐有序的字句与参差错落的长短句有机结合,即骈句与散句交错运用,使作品波澜起伏、富于变化,自然得体,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