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期刊论文发表

文心期刊联盟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期刊 > 教育论文

教育论文

如何发挥德育在语文课程中的作用

2024-09-19教育论文
随着社会日益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化,学生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影响作用加深,认知和行为方面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这突出表现在道德方面。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和人文性

随着社会日益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化,学生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影响作用加深,认知和行为方面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这突出表现在道德方面。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和人文性,是开展德育工作良好的基地。如今道德教育已经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讨论,道德教育是当前中国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

一、在语文课程中开展德育的必要性

1902年《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最早使用“德育”一词。1903年,两广初级师范简易科馆编写的《教授法》中的副二宗旨上就规定了“陶冶道德品性”。德育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信念和人生观,形成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语文课程的德育目标不是个别人、个别集体所凭空捏造的。在语文教育中实施思想品德教育,是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需要,也符合语文教育本身的规律和特点。语文课程不仅有重要的德育功能,还有强烈的德育需要。一方面,德育的最好途径是贴近学生生活,并展现形象化和情感化。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道德教育是从儿童有意识的生活刚刚一开始就进行的。幼小的儿童正处在情感发展、心地单纯的阶段,他们对贯穿道德教育原则的现象和行动容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从而深深印在心灵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理智的发展,他们将日益理解道德准则的意义,并把它作为自己的精神生活内容和行为的标准,直至形成习惯和崇高的道德信念。[1]语文课程具有鲜明的人文性,语文教材中包含多种多样的德育素材,德育也应该是一个“日积月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过程”。另一方面,语文课程的生命力与德育是分不开的。缺乏理想抱负和真理追求的人是不可能有运用语言表达自身思想情感的冲动的。“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2]同样缺乏责任感的人也不能完全发挥其潜能来创造社会财富。

语文课程是一门社会科学,人文精神是它的基本属性。无论是从传承中华的角度而言,还是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语文自身所承载的内容都与人文精神关系密切。而德育就是对肯定人、尊重人、发展人的人文主义最好的诠释,在语文课程中开展德育工作可以说事半功倍。

二、在语文课程中开展德育的方法性

德育工作要开展,就必须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而实效性的提高,就必然依赖好的方法、途径。语文重点是学习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主要是借助语文教材进行教学。只要抓住了德育和语文课程的契合点,同时运用一定的方法,就可以有效的达成德育的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新思路重读古文经典

古文经典作为优秀的书面语文材料被广泛加以利用,想借此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并让学生自我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但是让中小学生去独立研读古文材料是十分不切实际的。中小学生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去通读他们。由于文本的晦涩、思想观念的局限、与现今社会现状脱节等诸多原因,重读经典已经比较困难了。对此,我们完全可以组织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从优秀的古文经典中,搜罗出对当今社会的行为具有指导意义和与社会生活关系密切的一句话、一段文章,详细地评析,来启发学生。舍弃那些与时代脱节严重,晦涩难懂的段子。把这些搜集起来的优秀的古文经典整理汇编,供学生阅读。

(二)课堂教学德育渗透

我们应把德育的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加强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在日常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要抓住立足教材,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三方面合力。

语文教材中不乏歌颂祖国锦绣河山的文章,此时教师要做的就是全面展示它,让学生走近它,最后在心底产生归属感和自豪感。同理,在介绍仁人志士及其事迹时也如此。由于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比如在讲到《离骚》时,可以让学生先准备好有关屈原的材料,准备想和屈原说的话,想问的问题等。有了这些初步认识以后,找一些学生扮演屈原,另一些学生提问。在课堂中实际操作起来后,所有学生都可以对屈原有了深刻的认识,自然会受到其思想品质的影响。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可塑性大,模仿能力强,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挖掘那些优秀榜样精神世界中美好闪光的东西,引导学生体验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在学生心目中真正树立起榜样的光辉形象。在讲解到一些具备思想品德开发价值的课文时,比如《游子吟》,“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个“密密”和“迟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教师在讲解时,应该讲解孝道,告诉学生父母的辛苦,我们应该孝顺父母。教师可以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去帮父母打扫卫生,洗脚等。学生在进行了这样的思想品德教育后,对待父母的态度、对待学习的态度,会发生转变,能更加积极的参与到学习生活中去。

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渗透,不应强行灌输,更不能无中生有,要结合教材文本具体的特点,让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学习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得到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品格的升华,真正的达到:“润物细无声”。

(三)开展德育实践

光在课堂上讲解德育是不够的,教师应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教师通过组织德育体验活动,引导学生作为自觉主体,参与实践活动。通过亲身体验,不断内化道德认知,丰富道德情感,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逐步实现自我认知、自我教育与自我塑造。比如去敬老院照顾老人,给老人们表演节目,清理路边随意张贴的小广告,清洗路边的护栏等。对于心智发育还不健全的中小学生而言,上课最容易交头接耳,一般教师都是采用罚站之类的惩罚手段。我们完全可以换种手法,来进行德育实践教育,比如带领学生走进特殊学校,让他们和聋哑的孩子一起上课,和智障的孩子一起玩耍。这些特殊孩子的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会感染他们,这种心灵上的撞击是难以忽略和忘却的。会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既然身心健全就更应该努力学习,怀抱一种感恩的心严于律己。再参加完这些活动后,可以让学生写作,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在写作中再次强化了情感认同。

教师也可以搞一个有关德育方面的主题班会,在宣传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组织进行一些有关道德行为的问题进行讨论,比如A同学犯错,B同学出于义气考虑,承担A同学的错误并接受惩罚等等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学生会在讨论中增强了判断力、认知力,对学生今后的行为起到规范作用。有些话出自学生口,入学生耳,反而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四)教师的榜样作用

教师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应通过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和学生对道德行为的实际练习,来进行道德教育。在学生眼中,德育理论的可信度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对待该理论的态度,也取决于教师自身对理论的践行状况。作为教师必须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可亲、可敬、可信的形象,并且对学生的情况全面掌握,教师对学生越是关心爱护,教师在学生中就越有威信。作为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不能因学生的成绩好坏就亲近“好学生”疏远“差学生”,这样极易造成学生的排斥心理,使德育工作很难开展。“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3]教师对待学生应该一视同仁,对后进生应拿出更多的耐心,让他们感受的集体的温暖,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和归属感,提高他们的存在感,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自主的克服不良习惯。学生处在互相关心、和谐的班集体,其心态会更健康。对待优等生要严爱有加,不能娇惯他们的不良行为。

在班级生活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德育工作开展的关键。当学生把教师当做可信赖的人,就会向教师反馈思想和意见,这样教师能准确地了解学生,并且学生也能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批评和教育。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就会增加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相反师生关系紧张,学生把教师的批评看做整人,在学生逆反心理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德育工作就会出现巨大的阻碍。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4] 

三、在语文课程中开展德育的自主性

在语文课程中开展德育工作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全面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进行自主管理是为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给学生充足的自主空间去独立思考有关自身的各种问题,并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提高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的能力,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使各种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成为学生自觉的行为习惯,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达成道德成熟。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坚持写日记。教师在教会学生什么叫日记、日记的格式、如何选择内容等后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坚持写日记了。日记是对一天的回顾和总结,可以有效帮助学生认清自己一天做了哪些事,从而有效规划自己的生活,不虚度每一天。写日记可以锻炼学生组织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锻炼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由于中小学生平时的生活多是“两点一线”,从家到学校,很难有什么素材,教师也可以根据情况要求学生写周记,把一周内印象深刻的事情和感受写出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实的教育是自我教育”。[5]在班级生活中要切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中,可以分层次、分水平让学生逐渐掌握工作本领。比如让学生参与到班级卫生打扫、班级报刊杂志编排、班级日常管理等多项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工作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合作精神,养成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和严于律己的正派作风。

语文教育是语言教育,包含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教学。可以说德育并不是语文课程的主要目标,但应是最重要的目标。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夏丏尊认为:“现在普通教育上所列的科目,除了以人为背景以外,完全是毫无意义的,都是养成人的材料。”[6]在新形势下,我们要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采取生活化的德育工作方法,结合当前社会形势,充分挖掘符合学生心理接受水平的德育方法,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体现德育的首要地位,落实德育在语文课程中的巨大作用。

文章评论

客服在线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日 9: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