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期刊论文发表

文心期刊联盟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核心期刊

核心期刊

《戏剧文学》杂志 月刊 文学类戏剧类中文核心期刊(2017版)

2024-08-22核心期刊
《戏剧文学》是由吉林省文化厅主管、吉林省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学术月刊,是吉林省惟一的戏剧专业期刊。多年来,作为吉林省戏剧创作的园地和理论建设的平台,为我省培养了大量的创作和理论、评论人才;同时,在戏剧演出市场普遍不景气的大背景下,《戏剧文学》作为在业界颇具影响力的全国核心期刊,为我省的戏剧发展搭建了对外交流与展示的平台,成为吉林文化的品牌和名片。

《戏剧文学》是由吉林省文化厅主管、吉林省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学术月刊,是吉林省惟一的戏剧专业期刊。多年来,作为吉林省戏剧创作的园地和理论建设的平台,为我省培养了大量的创作和理论、评论人才;同时,在戏剧演出市场普遍不景气的大背景下,《戏剧文学》作为在业界颇具影响力的全国核心期刊,为我省的戏剧发展搭建了对外交流与展示的平台,成为吉林文化的品牌和名片。

 

基本信息:

刊名:戏剧文学《戏剧文学》

Drama Literature

曾用刊名:戏剧创作

主办:吉林省艺术研究院

周期:月刊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语种:中文

开本:16开

ISSN:1008-0007

CN:22-1033/I

邮发代号:12-51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戏剧创作

现用刊名:戏剧文学

创刊时间:197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7)

中文核心期刊(2014)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戏剧文学》是由吉林省文化厅主管、吉林省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学术月刊,是吉林省惟一的戏剧专业期刊。多年来,作为吉林省戏剧创作的园地和理论建设的平台,为我省培养了大量的创作和理论、评论人才;同时,在戏剧演出市场普遍不景气的大背景下,《戏剧文学》作为在业界颇具影响力的全国核心期刊,为我省的戏剧发展搭建了对外交流与展示的平台,成为吉林文化的品牌和名片。

《戏剧文学》的前身为《戏剧创作》,创刊于1978年,创刊的当年只出版了一期,后为双月刊,内部发行。1985起公开发行。

1987年更名为《戏剧文学》,由双月刊改为月刊,调整了版面,增加了理论栏目,在为本省培养人才的同时,理论版开始面向组稿,发表了一系列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的文章。多年来,《戏剧文学》伴随着改革开放一路走来,薪火相传、默默奉献,发表大小剧本1200多部,理论评论文章2800多篇。

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下,《戏剧文学》的质量不断提高,影响不断扩大,曹禺、郭汉城、余秋雨等国内著名戏剧前辈、理论家和文化名人都曾为本刊撰文;大量作品获得“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大奖”、中国戏剧奖等国家级奖项或省部级奖项,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读者》等权威杂志转载。 《戏剧文学》已跻身于吉林省一级期刊、 田汉戏剧奖优秀期刊、中国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艺术类)。特别是在2008年重新评定的全国艺术类核心期刊中,《戏剧文学》在与国家级期刊竞争中排名第6,成为在全国戏剧界和同类期刊中颇具影响力的杂志。

今后,《戏剧文学》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与支持下,将继续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一方面继续承担扶植我省戏剧创作和理论队伍建设的任务,以促进我省戏剧事业的发展;一方面进一步提高办刊质量,继续扩大《戏剧文学》在全国业界的品牌影响,保持和提升《戏剧文学》作为全国核心期刊的领先地位。

 

主要栏目:

1、新时期戏剧三十年回眸:改革开放三十年是中国社会发生历史性转折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戏剧发生深刻变化的三十年。这一时期的戏剧,从创作、舞台呈现到理论、评论,都为今天乃至后世的研究留下极具历史价值的拓片。本刊之所以选择在2009年开设这一栏目,是希望作者能够沉下心来,从纵向梳理到局部探微等多个侧面对这一时期的戏剧做当代视角下的深度思考。

2、东北二人转文化研究:关注和探讨东北二人转的创作、演出、评论以及历史、现状、未来的研究。2011年设立,著名东北二人转剧作家、理论家王肯亲笔题词。

3、中国戏剧现状论坛:关注和探讨中国戏剧在创作、批评、理论研究等领域的现状和问题一直是本刊理论版的重要特色。本栏文章注重对当下戏剧现象的深层思考,强调实证性与学理性并重。

4、第三只眼看戏剧:随着人类视野的拓宽和视点的改变,我们希冀会有新的发现。本栏意在打破凝固的思维定势,推出新鲜、独到的理论发现,展示有价值、有深度的研究成果,哪怕这些文字只在某一点上能走进前人足迹未到的地方。

5、经典重读:拂去由于历史或人为因素对经典之作的曲解与误读,还经典作品以本来面目,以真诚的感受和审美的理解力,同创作出这些经典作品的大师们做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对话。

6、剧本新作:主要发表各种题材、体裁和不同风格的剧本(包括话剧、戏曲、音乐剧、小剧场戏剧及小品、二人转等)。作品提倡思想性、文学性与演出性并重,力求有品位、有追求,有对生活独特的发现。

7、传统脉动:我们对创新意识的呼唤,并不意味着传统将成为昨夜星晨;我们追求形式上的出新,并不表明我们会舍弃传统艺术形式中的成功经验。我们希望将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发扬光大。

8、深度批评:以精当、透辟的笔触和诚恳的文风,对当下的创作和演出进行实实在在的评析,欢迎以严肃的批评精神与创作对话。

9、探索·争鸣:有探索才有发展,有争鸣才有繁荣。本栏目将为戏剧人提供一个艺术上大胆探索、自由争鸣的空间。欢迎以坦诚的心态交流各自不同的艺术见解。

10、创作圆桌:本栏文章可从宏观把握,诸如对创作倾向、戏剧观等问题的深层探讨;亦可作微观操作,诸如对文本、舞台呈现的评头品足,或对创作经验的挖掘、分析。

11、理论纵横:推出戏剧理论研究的新成果,注重较高的学术价值和较强的理论色彩。另外,我看我思、国外戏剧博览、舞台研究、本省话题、影视话语等大家熟悉的栏目在2009年的版面中仍占有一定的位置。

 

投稿须知:

1、凡向本刊投稿,除译作者另有声明外,本刊拥有相关出版物上刊发的权利,并拥有除纸质方式外以其他方式出版之权利。投稿三个月后未得到本刊通知的,可另行他投。限于本刊人力和经费,来稿一律不退,请自留底稿。
2、来稿请写明详细通信地址、邮编、电邮、电话和手机等信息,文后注明工作单位及职称。
3、译文一律附上原文(电子稿或另寄复印件),注明原文出处及首次发表或出版时间。除小语种外,不转译。
4、请勿一稿两投。

 

录用文章题目:

英国剧作家托马斯·米德尔顿 邵雪萍;2

温暖、自信、谦逊、坚定——记我所认知的张曼君导演 邢辛;4-7

浪漫精神 诗意情怀——我看张曼君导演的舞台导演艺术 修岩;8-11

从渴盼到憧憬——简述与张曼君导演合作评剧《母亲》的经过与体会 王亚勋;12-15

拥抱叙事与想象相互融通的艺术追求——谈张曼君导戏的灵动思维 薛若琳;16-18

意趣神色——浅谈张曼君导演的舞蹈精神 周育德;19-22

胆略和智慧——秦腔《王贵与李香香》观摩随笔 汪人元;23-26

张曼君的“心气” 刘玉琴;27-32

新世纪戏曲的出发点,重拾中国戏曲的源头经验——兼论张曼君导演艺术的非文本叙述方式 单跃进;33-37

用“发现”的眼光审视经典——以上海歌剧院新版《阿依达》为例 秦春风;38-41

英国戏剧《蜜糖的滋味》的文本独创性 刘柳;42-45

解析话剧《独自温暖》投射的社会现实 褚喜之;46-49

从《原野》看话剧的戏剧性表达 陈乃嘉;50-54

“意识流”舞台剧《行者无疆》:中国戏剧文化的“艺术凿空之旅” 魏潇潇;55-59

从上海昆剧团全本《长生殿》谈艺术传承与延续 何云;60-63

魏明伦剧作现代性表现及成因论析 钟媛媛;刘叙武;64-72

桂剧表演艺术理论体系探析——基于桂剧艺诀的剖析 朱江勇;73-77

《牟尼合》中科举描写的教育意义 伏涛;张丽红;78-86

濒危剧种“三位一体”保护对剧种保护模式的重构研究 赵峰;87-91

原型批评视角下叶芝戏剧中神秘思想探析——以女性角色为例 惠凯赟;92-95

英雄祛魅与灵魂重塑——话剧《我们的荆轲》的精神分析学解读 赵丹;96-100

用新媒体艺术点亮满族新城戏的舞台——以《铁血女真》《洪皓》为例 王悦;邹慧俐;郝连科;101-105

论莆仙戏《郑元和》对李娃故事的另一种解读 庄清华;106-113

文化记忆视角下华裔剧作家黄哲伦的身份建构 苏芹;114-120

音乐剧《伊丽莎白-爱与死之轮舞》人物浅析 黎明辉;121-124

当观众成为演员、戏剧成为游戏:评析互动探案剧《第六度(The 6th Degree)》 刘莉;125-129

地域文化在吉林地方戏剧舞台美术创作中的运用 洪利标;130-133

非遗视角下南阳大调曲子的发展困境与抢救性传承 胡贞宇;134-139

戏剧服装设计中色彩要素的时代要求与价值追求 周大鹏;140-145

杨小楼两部爱国新戏首次亮相津城 杨秀玲;146-149

“伪满洲国”戏剧服饰设计研究 周宏蕊;霍楷;150-154

顶上功夫——《理发店编年史》 吴秀龙;155-160

话剧《二马》 曹志刚;161

话剧《二马》 方旭;郭奕雯;162

文章评论

客服在线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日 9: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