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深化创新驱动,增加科技供给的对策建议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和我国经济新常态,平凉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社会依靠科技推进经济发展的观念明显增强,科技产业化的水平显著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带动平凉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但在实施创新驱动过程中与省内先进市州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四个不足”:一是综合创新能力不足,二是科技创新投入不足,三是科技成果转化运用不足,四是产业融合支撑不足。为此,结合平凉发展实际,课题组认为从政府支持创新驱动发展,增加科技供给方面,宜从组织管理、制度供给、平台搭建等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
一、创新组织管理
1.理顺科技管理体制,助力新时代平凉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理顺科技管理的行政体制。强化市级科技管理部门在科技创新中的统筹协调作用,整合全市科技项目经费进行统一管理,在紧缺型科技人才引进上进行充分的论证和意见建议征求。健全市、县科技管理部门机构并强化职能,将县区科技局设置为政府组成部门,充实编制,保证相对独立的办公场所、有独立的财务、有科技项目资金的支配权,并赋予更多的管理服务职能和工作自主权。
2.创新科技投入机制,优化资金使用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金融对于科技创新至关重要。紧密结合平凉市优势产业,革新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构建和完善服务创新驱动的金融体制机制,推动金融与科技融合,把有限的政府和市场支持产业提质增效的资金高效率的配置到产业链上,确保市级财政科技经费投入占本级财政支出达到省上要求的1.4%以上并逐年增长,发挥财政研发经费投入引导作用,力争到202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以上,逐步形成市级支持、县区配套、企业为主的科技投入格局。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进一步丰富财政科技资金支持创新的方式,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众筹、科技基金等科技金融手段,吸引社会资本,拓宽资金市场化供给渠道。引导社会资本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引入风险投资机制,灵活股权配置,特别是对有市场前景的的企业,在其创业初期加大扶持力度,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加大对市农科院、林科所、水保所等科研机构和生产力促进中心、知识产权服务等机构的基础条件保障和稳定支持力度,建立竞争性经费和稳定支持经费相协调的机制。
3.建立完善督查落实机制,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市委、市政府将财政科技投入、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R&D/GDP)、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列入政府考核指标体系,进行专项督查考核,定期就已出台的各类创新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督查评估,对落实不力的找出原因并严肃问责,着力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通过监督考核和执纪问责,让创新主体真正享受政策红利。
二、创新制度供给
1.通过制度创新,持续释放政策红利。结合平凉市实际,对科技人才引进、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重大激励政策,要制定实施细则,明确落实主体,细化落实责任,制定出台《平凉市支持科技创新实施方案》、《平凉市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平凉市专利奖励办法》,提出支持创新发展的具体措施,进一步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加大对创新政策的宣传力度。对重大科技创新政策,尤其是涉及企业等创新主体的优惠措施,要充分利用网络、报纸等媒介进行广泛宣传,召开专门会议对政策进行解读培训,进一步提高政策的知晓率。
2.通过制度创新,激发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投身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是创新人才管理和评价激励制度。认真落实国家关于医疗、教育行业人员职称改革的相关政策措施,赋予高校和科研单位用人自主权和评价激励自主权,建立适应不同科研活动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的评价机制,改革人才奖励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优化科技人才薪酬结构,加快实施绩效工资制度。二是强化本地科技人才培养,大力推行科技特派员和“三区”科技人才选派,制定出台《平凉市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方案》,努力培养一批愿意扎根基层并能开展技术指导服务的本土人才。三是加大紧缺人才的引进力度,实行“人才+项目+平台”的培养模式,为科技人才创新提供配套的科研环境和坚实保障。
3.通过制度创新,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的热情。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行动计划等鼓励创新创造的优惠办法,制定科技型中小企业标准,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程试点,完善区域性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布局,为中小微企业和科研人员提供优质、规范、高效的公共服务,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推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
三、创新平台搭建
1.以科技招商项目为抓手,构建院地院企科技交流与合作平台。一要储备好的科技项目,争取在科技招商方面实现突破。坚持“三高两低”(高投入、高技术、高税收、低能耗和低污染)的技术门槛,努力引进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持续研发能力的项目,引进一些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带动性强的企业,实现引项目与引资金、引技术、引人才的有效结合。二要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真诚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大力推进院地院企科技合作,多层次、多渠道建立合作关系。市县政府要为院地院企合作搭好台、牵好线,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推动院地院企合作项目顺利实施,各级科技计划要优先安排院地院企合作项目。三要探索建立健全对科技项目和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的第三方评估办法,完善科技项目管理的法人责任制,加强实施督导、过程管理和项目验收各级科技管理部门要做好咨询服务和协调工作,筛选推荐好的院地院企合作项目申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根据企业需求,积极组织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展对口合作洽谈活动,探索建立合作互利的双赢机制。
2.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党建引领平台。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为企业大胆投入创新营造良好预期,要进一步细化综合财税、金融扶持等措施,引导企业主动对接市场需求,自觉增加科研投入,加快产品结构向适销的个性化、多样化方向调整的步伐。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和中试基地,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按照平凉市委提出的“党建统领”要求,加强科研院所和企业党组织建设,构建党建引领平台。抓企业党建要把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服务人的工作做实,抓好人心凝聚这个根本要务。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要求,构建新型政商关系,培养和珍惜企业家这一稀缺资源,努力在全社会营造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促进企业家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尊重和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社会氛围,发挥好他们的作用。
3.打通科技成果和市场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最先一公里”关键在于深化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要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办理周期。同时,根据《甘肃省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措施》和《平凉市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提高职务发明成果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的收益分配比例,使更多具有转化价值、能够形成产业的技术成果涌现。要建立符合科技成果转化特点的职称评定、岗位管理、考核评价制度,完善成果处置、收入分配激励约束机制,下放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最后一公里”关键终于完善成果转化市场和服务体系建设,以企业为载体或企业与政府、高校院所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对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科技企业孵化机构,政府不单要提供基础设施,还要提供创业辅导、研发设计与管理咨询等综合性的创新创业服务。依托平凉市县工业园区,围绕发展壮大新能源、新材料,新型煤化工、现代服务业等优势产业,加大工商、财税、金融支持力度,着力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与知识产权产业化等方面的资金制约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