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机器人记者对新闻生产的挑战及意义
“机器人记者”,是美国叙述科学公司(Narrative Science)发明的写作软件,这个软件拥有自动撰写新闻故事的功能,是一套程序算法。基于选题角度和新闻热点追踪,通过平台授权,结构化采集、处理、分类、分析原始数据素材,快速抓取,生成新闻关键词或线索,进一步发布和推算资讯,利用文本分析和信息自动抽取技术,以模板和规则知识库的方式,相应地输出内容,自动生成完整的新闻报道,尤其在体育赛事,金融经济,财报数据等方面作用突出。目前,机器人记者偏重生产以数据为核心的新闻内容,基于大数据技术,根据受众群体的用户画像特征,兴趣点,消费能力水平,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新闻产品,不仅强化了新闻内容的客观性,还拉近专家,新闻工作者和用户之间的距离。
一、机器人记者的优势
(一)创建新的新闻速度
机器人记者是人和机器的高效合并,遵循文本模板和流程,是争抢新闻时效和获取关注度的有力帮手。基于海量数据整理,多维度剖析的计算能力,迅速识别公众关注热点和获取新闻线索,快速生成文字报告,首发事件,实时抓取事件与舆论趋势并结合新闻标准点,有效规避错误方向。虽然机器人新闻无法在短时间内达到报道高度和深度,但论速度来讲,再专业的记者也无法在几秒内完成编写报道的任务,尤其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上,基于语言生成技术和信息算法,机器人记者的作用尤为突出。
(二)延伸用户阅读体验
机器人记者实质上是对人的延伸。随着视频与语音技术,3D建模的不断成熟,新闻呈现模式更加个性化、互动化。“机器人记者”既是新闻叙述者也是新闻制作者,通过模拟虚拟和增强现实,改变新闻生产的流程,根据选题类型,内容架构,数据处理及分析,可视化呈现特征和商业模式等维度,增强视觉化,互动化的阅读体验,如微软的“小冰”,腾讯的“DREAMWRITER”,人民日报的“小端”,光明日报的“小明”等。新闻报道形成集“对话”、“看新闻”、“问新闻”、“答新闻”为一体的呈现模式。后方平台根据用户的点击内容和频率,收集用户反馈数据,深度挖掘用户个性化需求,智能推送与用户兴趣高相关的新闻,让内容主动“找到”对它感兴趣的人。机器人记者不仅根据数据编辑成文字,还会在文字的基础上制作出相对应的短视频和图片,在快速化的生产的基础上,实现了移动+社交+多媒体终端的新型新闻内容。
(三)一对一交互
美国未来学者凯文·凯利提出“屏读”概念,认为未来的屏幕不仅呈现内容,它还会成为观察用户的镜子,记录用户生活中的每一个微笑的细节,成为一个数据库。在过去的传统媒体时代中,受众只有一个,没有针对性。而机器人一对一面向用户提供新闻信息定制和分发,从钱江晚报小冰的模式看,个人日报模式将是机器人语音或视频伴随式播报新闻。机器人记者可根据用户点击需求,快速描摹用户精准画像,从新闻数据库调取符合兴趣的新闻资讯。
二、机器人记者的缺陷
机器人生产出的新闻只适用于智力要求低,可替代性强的新闻报道上。聊天式新闻在本质上停留在碎片化阅读上,体验式新闻虽赋予了用户更多的选择权和增强了用户粘性,但需强大的流量接口支撑,对用户的概念认知上作用不突显。
(一)无法深度解释新闻真相
机器人记者仅能根据词汇数据库抽取数据进行描摹,所呈现的新闻仅停留在阐述事实,运用“5w+1h”的写作原则来完整叙述事实的发展过程及结果,但在事实的背后所需挖掘的真相,机器人记者除非有现成的大数据支撑,很难评估事实的真伪。机器人记者无法进行价值判断,无法进行事实与事实的利益关联。大多数报道仅停留在表面现象,真相则是在事实的基础上更倚重理性的推理,是事实的本质。
(二)固定模式化写作
目前来讲,模式化、结构化,规律化的机器人写作无法模拟人类的思维,只能是无限地接近人类的情感与智慧,在情感化认知程度上,仍无法取代人类。记者基于多重事实的判断,揭露事实背后的真相,推理复杂利益逻辑,是机器人无法取代的,这要取决于社会经验,专业知识,敏锐的察觉力。机器人写作赢在速度,在深度和角度上发挥不了实处,每一个事件都有多样的分析角度,机器人记者只能在有限的框架中索取。
三、如何高效发挥机器人记者优势?
(一)发挥人的主动性,注重人的主体性
芒福德认为,“它(技术)只是人类文化中的一个元素,它起作用的好坏,取决于社会集团对其利用的好坏,机器本身不提任何要求,也不保证做到什么。提出要求和保证做到什么,这是人类的精神任务。”新闻单位应理性重视机器人记者的优势,尤其在信息存储,数据整理,分析,调研,数据准确性等方面远超于人类,将记者的采访过程智能化,机器人 “合作”采写报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机器人记者可以根据信息的可信度、新闻价值来监测可能发生的新闻并精准抓取事件的关键信息,剖析扩散程度。记者根据呈现的数据分析来判断事实的真伪以及挖掘真相,提出质疑。记者和机器人分工应明确,机器人记者负责前线,制作简单模式化新闻,注重速度和数量,记者应注重深度报道,解读信息本质,提供用户多维度思考,精准得解读“媒体舆论场”和“口头舆论场”的趋势,不宜做“奔跑的仓鼠”。
(二)发挥机器人记者优势,实现大规模定制
Alvin Toffler 在1970年提出“大规模定制思想”,大规模定制是在高效率,大规模生产的基础上,运动高新技术,为小批量,多品种市场定制一定数量产品的一种生产模式。对于金融经济,股票走势,体育赛事等多变的领域,机器人记者可根据随时变动的数据随时生产定制类新闻供专业人士分析,为特定人群服务。例如:机器人记者根据事件走向,总结大众舆论动态,供政法机关参考。
(三)注重用户个性化需求
在物联网的时代下,我们要重新界定新闻诉求,重新评估新闻内容。在专业化的事件报道,公共服务的价值,受众消费信息的时间和购买内容的消费能力的基础上,报道应该重视数据新闻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均衡,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信息组合。如今,在海量信息中,能否满足用户多层面需求则是提升媒体竞争力关键。体验式一对一交互赋予用户信息选择权,利用语音识别,自然语义识别技术,重塑新闻与用户之间的关系。